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展现新时代齐鲁家庭文明风采,由山东省纪委监委机关、山东省妇联、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联合主办,山东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承办,山东铁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协办的“喜迎二十大 家和万事兴”齐鲁好家风主题展近日启动。展览分“先贤家风”“红色家风”“时代家风”“廉洁家风”四个版块,采用215幅图片、2万多字讲述了全国和山东43个优秀家风、廉洁家风故事。5月24日,线上展览开启,一起来看。
1.孔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强调以人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爱护。孔子的教育思想辉映史册: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出了众多优秀人才。他通过教学活动整理古代文献,为中国文化的继往开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论在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中,从未有人像孔子一样,一个人影响一个家族的千年兴盛,一个人铸造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孔子的族人传承2500余年,号称“天下第一家”,迄今已繁衍82代。族谱60年一大修,30年一小修,1999年开始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孔氏家族修谱,全世界范围内孔子后人已达三百万人。
《尼山致祷》:尼山原名尼丘山,一代圣人孔子诞生在这里。据《史记》记载:孔子父母“祷于尼丘而得孔子”,故尼山名扬遐迩。
《俎豆礼容》:俎豆,常用在盛大的祭祀典礼上。“礼容”则是祭祀的礼仪动作。相传孔子五六岁时,观看过一次郊祭会,印象很深,此后便时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扮演主祭人的模样行事。母亲颜氏问:“小孩子怎么玩这种游戏?”孔子说:“我这是在学习呢!”母亲颜氏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孔子仰起脸说:“我不做管庙的官,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职司委吏》:孔子成年后,曾做过季孙大夫家的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进出账目的小官,孔子做事认真,称量、算数、记账都很准确。
《鲁国大治》: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地方官)。通过一年的努力,孔子将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政绩十分显著。鲁定公十一年,孔子正式担任鲁国大司寇,并在全国进行改革,鲁国由此大治。
《退修诗书》:孔子42岁时,鲁定公当政,季孙氏僭越公室大臣们,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国家政事,孔子看不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求做官,专心修诗书,定礼乐。而此时的弟子门人却越来越多了。
《杏坛礼乐》: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的大成殿前,有一棵挺拔高耸的桧树,相传这是孔子与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的地方,序《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所以杏坛成为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
2.曾子:以孝为本,内省慎独
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今有平邑县和嘉祥县两说),春秋末年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作品。《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身是治人的前提,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
《采菊敬母》:曾子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是“二十四孝”之一。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子母亲年老时因眼疾时常视力模糊,经孔子指点,于寒露上候(寒露节的前五天)单日单时,采阳面嘉菊花若干,晾干后用山泉水冲泡,外敷内用,不久,其母眼疾治愈。曾子用菊花治愈母亲眼疾的故事,对后世影响颇深。每逢嘉菊盛开之时,当地人都要采菊奉献给双亲作茶饮或作枕头,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上街去,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妻子劝阻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什么知识都需要从父母那里学来,需要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这就是教导小孩去哄骗他人。母亲哄骗小孩,小孩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办法。”说完,曾子便杀了猪给孩子吃。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3.王羲之:敦厚退让,修齐治平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任秘书郞、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很早开始学习书法。他每天写字,写完后就在旁边的水池洗毛笔,日复一日,水池被洗成了“墨池”。他在教育儿子时也非常严格。其子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书画俱佳。因常受人夸赞开始骄傲,一日,王献之问母亲郗夫人自己还要写多久书法,才能够大成?郗夫人说:“你写完了这院中18口缸里的水,字才会有筋骨。”正是王羲之的言传身教和郗夫人的精心教诲,让王献之有了后来的书法成就。
关于王羲之注重家训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羲之与好友结伴前往奉化采药,遇见两兄弟因争夺资财大打出手,弟弟竟将哥哥殴打致死。回家后,王羲之把自己的所见告诉儿子们,并写下了“敦、厚、退、让”4个大字,命他们日日临摹,牢记践行,世代相传。
作为“簪缨不替”的名门望族,根据《二十四史》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共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方庆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士。这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严格的家教门风有着重要的关系。汉末“卧冰求鲤”故事的主人公王祥临终时留下了《训子孙遗令》,要求族中子弟以“信、德、孝、悌、让”为立身之本,琅琊王氏家训总训也来自于此。
4.颜之推: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之推,字介,出生于士族官僚之家,为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之孙、南梁咨议参军颜协之子。颜之推博览群书,为文辞情并茂,身历三朝,对世事沧桑、人情世故体会颇深,他鄙视士族的腐化无能,教育子孙要“少欲而足”,以技能立世。
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被称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的家训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颜氏后人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之才,如唐朝注解《汉书》的颜师古,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至宋元两朝,颜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断,可见《颜氏家训》效用彰著。
5.戚继光:保国安民,忠孝廉洁
戚继光,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南沿海指挥抗击倭寇十余年,扫清了横行多年的倭患,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入犯十余年,保障了北方的安全。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父亲戚景通文武双全、忠心卫国、廉洁自律、生活节俭,对戚继光有重大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遨游书海,熟读经史子集,并对排兵布阵颇感兴趣,立志长大后要报效国家,出征消灭贼寇,曾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戚继光创作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戚景通对戚继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也很严格。他曾问儿子长大了想干什么?戚继光答:“志在读书。”戚景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的意义,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随后,令人把“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写在墙壁上,让戚继光时时铭记在心,这更加坚定了他不追求享受、以天下大事为重的信念。
后来,戚继光成了十万大军的统帅,仍念念不忘父亲的遗训。他在《入关》诗中说:“少年好纸笔,长事闲行役。落落断父书,为国空驰驱。”
6.张守仁:大医精诚,传家有道
张守仁,字立仁,明嘉靖万历年间以医术鸣世,时称“张一帖”。张守仁是新安名医北宋张扩、南宋张杲的后裔。张守仁精研医学,勤于实践,历经30余年反复揣摩、临床验证,终于研制出“十八罗汉”末药,此药由十八味组成,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营、健胃宽中、渗湿利水的神效。
“张一帖”世医从张守仁起,传承至今已历经16代、450余年。该家族不仅传承着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而且延续着严谨的家教、纯良的家风。为了警示后世子孙,张守仁定下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16字家训,并要求后世子孙铭记于心、遵行不悖。“张一帖”家族弘扬祖国医学文化,讲述着诗书传家、孝悌继世的故事,诠释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7.鲁班教子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工匠、创造发明家。儿子伢子15岁时,鲁班觉得应该让他掌握谋生的本领了。结果学种田、织布、木匠,伢子都因为太苦太累半途而废了。鲁班拿出自己用过的斧子给儿子看,没有一把不是磨凹了斧柄、磨秃了斧刃的。他耐心地对儿子说:“不严、不苦、不狠,能学好手艺吗?我磨秃了一箱子斧子,你连一把斧子都没有磨到这样的程度,就想打退堂鼓了吗?”伢子听了父亲的话,深感惭愧,重新回到师傅那里去,不怕苦累,终于学成了木匠手艺。“鲁班教子”有理有节,适时加以引导,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8.孟母教子
孟母教子的故事曾广为流传。小时候的孟轲对学习不感兴趣,非常贪玩。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孟母问他:“学习怎么样了?”孟轲回答:“ 和过去一样。”孟母拿起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割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将来成大事。如果小时候就荒废了学业,将来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你既然不想好好学习,我整天辛辛苦苦地织布干什么?”孟轲听后惭愧不已,此后,每天勤学苦读,终于成为天下名儒。
9.孔融让梨
《后汉书·孔融传》:“(融)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孔融小时候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小小年纪就知道做人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载,他成为懂得谦让、团结友爱的典范。
来源:齐鲁女性